User Tools

Site Tools


Action disabled: source
study:motor-paper:20250502-01:index

各種電機原理介紹 (2025-05-02)

Local Backup

一,直流電機

1,永磁直流馬達(有刷)

  • (1)原理
    • 直流電動馬達由直流電驅動電池或外部電源為其供電。在最簡單的直流電動機中,定子為永久磁鐵(即N極和S極外殼),轉子是通電而形成的電磁體(即電樞),電流透過碳刷和一個換向器作用於轉動的線圈。由於電流作用於線圈,線圈變成磁鐵。同級相斥異極相吸,線圈總是向異極靠近,在向異極靠近後(靠近到異極磁體的中間位置),由於換向器,致使線圈電流反向,線圈磁鐵方向發生變化,線圈繼續向異極靠近。
    • 電刷上設定的彈簧壓力保證了電刷能一直與換向器接觸
    • 只採用一個電樞會使馬達運轉不規則,還有可能在換向器縫隙中間的位置卡住。為了使馬達更平穩快速地運轉,增加電樞數量和轉子鐵芯以及換向器數量
    • 為了提高馬達轉矩,我們需要增強磁性,已知纏繞的電線越多電磁鐵磁性越強,由此我們可以增強電樞的電線數量,如下
    • 如下,則為一般使用的直流有刷馬達實體圖。纏繞金屬線越多,磁性越強。
    • 直流馬達的缺點是碳刷會磨損,形成的碳塵粒可能會造成短路。此外,直流馬達噪音也比較大
  • (2)驅動方式
    • 驅動方式分為實體開關驅動與電子開關驅動(H橋)
    • 實體開關驅動
      • 除了無刷直流馬達和步進馬達之外,其他馬達都可以透過物理開關驅動(物理開關就是手動的使用閘刀,接觸器,繼電器)
      • 最傳統的驅動電路如下圖,使用繼電器作為實體開關,運作方式簡單,只能控制正轉和反轉,沒有辦法進行調速和調整轉矩
    • 電子開關驅動(MOS管)
      • (1)基本控制原理
        • 單一MOS管可以實現馬達的啟動停止和調速,但是不能實現正反轉
        • 要實現正反轉就要用到H橋,兩個MOS一上一下為一組,稱為一個半橋。兩個半橋組成一個H橋。單晶片的4個IO口分別控制H橋的4個MOS管
        • Q1管和Q4管打開電流就會從左到右流入電機
        • 相反,開啟Q2和Q3馬達就會反轉
        • 單晶片輸出的PWM給到上橋,調整PWM佔空比
        • 要注意的是,上下橋不能導通,否則會因為電流過大燒壞MOS管。導致上下橋導通的​​原因可能是單晶片控制邏輯錯誤或是MOS本身延遲通斷。例如從正轉接到反轉時,Q1下降沿正好對準Q2上升沿,由於MOS管延遲通斷,如下圖,實際上邊緣可能會有不同程度滯後,這就會導致某一時刻上下兩管導通
        • 為了避免上下管同時導通,就需要加入死區(在上下兩路控制訊號的上升下降沿之間插入一段同為低電平的區間,如下圖)
        • 續流:H橋的負載如果是喇叭,電感,電機,線圈,變壓器等感性負載,感性負載電感很大,需要給負載提供續流迴路 。在PWM由高變低的低電位期間,負載的電感為了續流,會啟動Q2或Q4的二極體形成續流迴路
        • 短路煞車:將H 橋中同一側的兩個開關(例如Q1 和Q3 或Q2 和Q4)同時導通。假設馬達正在正轉,此時導通Q2 和Q4,馬達的兩端被短接。
        • 原理: 馬達在旋轉過程中相當於一個發電機,會產生感應電動勢。當馬達兩端短接後,感應電動勢會在短路迴路中產生電流。根據楞次定律,這個電流所產生的磁場會阻礙馬達的轉動,使馬達迅速減速並停止。在這個過程中,馬達的動能透過電阻(包括馬達繞組電阻和線路電阻等)轉化為熱能消耗掉,因此也稱為能耗煞車。這種煞車方式的優點是煞車速度較快,電路實現相對簡單;缺點是會產生較多的熱量,可能對馬達和開關元件造成一定的熱損傷。
        • 反接煞車:改變馬達兩端的電壓極性。例如,當馬達正轉時,原來是Q1 和Q4 導通,現在切換為Q3 和Q2 導通,使馬達兩端的電壓方向與馬達旋轉方向所產生的感應電動勢方向相反。
        • 原理:馬達兩端施加的反向電壓與馬達本身的感應電動勢疊加,產生較大的反向電流。根據左手定則,這個反向電流會產生一個與馬達旋轉方向相反的電磁轉矩,使馬達迅速減速。當馬達轉速降為零後,如果繼續施加反向電壓,馬達將開始反轉。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通常需要在馬達轉速接近零的時候及時切斷電源,以避免馬達反轉。反接煞車的優點是煞車力矩大,煞車速度快;缺點是在煞車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衝擊電流,對馬達和開關元件的要求較高,可能會縮短它們的使用壽命。
        • 動態煞車(再生煞車):在H 橋電路中增加一個煞車電阻,當需要煞車時,將馬達的能量透過開關元件引導到煞車電阻。例如,當馬達正轉時,斷開Q1 和Q4,同時導通一個連接煞車電阻的開關,使馬達與煞車電阻構成迴路。
        • 原理:馬達在旋轉過程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使電流通過煞車電阻,將馬達的動能轉換為煞車電阻上的熱能消耗掉。與短路煞車類似,也是利用馬達的發電效應來實現煞車。不同的是,動態​​煞車透過煞車電阻來消耗能量,避免了短路煞車時過大的電流對馬達和開關元件的影響,相對更加安全可靠。這種煞車方式常用於需要頻繁煞車的場合,如電動車輛的煞車系統。
    • (2)用單晶片驅動NMOS和PMOS
      • 在具體學習之前,我們需要知道H橋用的MOS管都是什麼:H 橋電路中的MOS 管可以全採用NMOS,也可以全採用PMOS,或是NMOS 與PMOS 混合使用。
      • 全NMOS 管H 橋
        • 優點
          • 效能方面:NMOS 管具有較低的導通電阻,這意味著在導通狀態下,NMOS 管的功耗較小,能夠減少能量損耗,提高H 橋電路的效率。尤其在大電流應用場景中,低導通電阻可以有效降低發熱,並增強電路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 成本方面:價格相對較低,採用全NMOS 管的H 橋電路在成本上有一定優勢。
        • 缺點及解決方法:NMOS 管的閘極驅動電壓需要高於源極電壓一定值才能完全導通(下面會具體解釋)。在H 橋電路中,高階(電壓高處)NMOS 管(如H 橋中連接電源正極的MOS 管)的源極電壓會隨著馬達電壓而變化,這需要專門的自舉電路或電荷幫浦電路來提供足夠的閘極驅動電壓,增加了電路的複雜性。
      • 全PMOS 管H 橋
        • 優點:PMOS 管的閘極驅動相對簡單,其導通條件是閘極電壓低於源極電壓一定值。在H 橋電路中,對於高階PMOS 管,只需將閘極電壓拉低至低於源極電壓即可使其導通,不需要複雜的驅動電路,簡化了電路設計。
        • 缺點
          • 效能方面:與NMOS 管相比,PMOS 管的導通電阻通常較大,這會導致在導通狀態下產生更多的功耗和熱量,降低了電路效率。
          • 成本方面:PMOS 管的製造成本相對較高,且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型號和規格相對較少,這使得全PMOS 管的H 橋電路在成本和選型上有一定限制。
      • NMOS 與PMOS 混合使用的H 橋
        • 常見搭配方式:通常在H 橋電路中,高階使用PMOS 管,低階使用NMOS 管。這種搭配方式結合了NMOS 管和PMOS 管的優點,既利用了NMOS 管低導通電阻的特性,又藉助PMOS 管簡單的閘極驅動方式,簡化了高階MOS 管的驅動電路設計。
        • 實際應用:在一些對成本、性能和電路複雜度有綜合要求的應用場景中,NMOS 與PMOS 混合使用的H 橋電路較為常見,能夠在滿足性能需求的同時,降低電路設計的難度和成本。
      • 用單晶片直接驅動NMOS和PMOS:要用單晶片驅動NMOS和PMOS,要確保單晶片IO口的輸出的高電位能夠讓MOS完全導通。這需要了解MOS管參數並找出MOS管手冊,MOS管VGS(th)(MOS管關斷電壓) ,如下圖,此MOS管在0.4到1.5V之間,此電壓只能讓MOS管導通一點,不足以令MOS完全導通。再找到RDS(ON)(導通電阻,指MOS完全導通時D和S之間的電阻),如下圖,當VGS=4.5V時對應R=85mΩ,VGS=2.5V時對應R=120mΩ。這兩個才是完全導通時的VGS。上述是下橋的參數考慮,上橋需要考慮的則更多
      • 設想,如果Q1和Q4導通,那麼9V的電壓就會載入到電機,那麼Q1 S端電壓就會是9V
      • VGS 此時計算出來為-5.7V,小於0,顯然不符合MOS管的導通條件,所以Q1會關閉,也就是說Q1開的一瞬間就關閉了。所以上橋如果採用跟下軸一樣的NMOS是無法使用單晶片直接控制的,此時可以使用自舉升壓電路或是上橋使用PMOS
      • 上橋用NMOS不行的話,就是用PMOS。我們知道,如果想讓PMOS導通,VGS必須小於0,也就是VG<VS,
      • 打開手冊查看是否能用單晶片驅動。可以看到,要讓PMOS完全導通,需要控制VGS←2.5V,我們只要讓單晶片IO口輸出0V,這樣VGS=0-9=-9V,PMOS就可以導通了。但是想要關閉就行不通了。由手冊可以得知VGS>1.5V才能關閉PMOS管。即使我們讓IO口輸出3.3V,VGS仍導通
  • (3)自舉升壓電路
    • 為了讓上管NMOS導通後不會因為S端電壓升高而關斷,就要驅使G端電壓和S端一起升高,確保上橋能持續導通,為了實現這個功能我們可以使用國外晶片IR2103和國產EG3013,或者是分立元件來搭建
    • 以下為分立元件所建構的自舉升壓電路。假設自舉電容在上一周期中已經充滿電14V,H橋上橋還未導通。第一種情況當PWM為1時,Q1導通使得C1電壓為低,從而使得Q2B端電壓也為低,Q2導通,此時Q2 E端電壓為14V,14V從E走到C又經過D2和R4,最終走到MOS管的G端,大約為12V,所以自舉電路電路2V。 D2電壓為左高右低,所以Q3 VB大於VE,Q3斷開。此時MOS管導通,VM的24V加到S端,而S端又與電容右端相連,所以電容右端被抬高到24V,我們知道電容有保持兩端壓差不變的特性,所以電容左端電壓會被一起抬高到38V,這個38V會經過Q2 D2 R4持續給MOS G端供電,保持上橋導通,但是電容維持時間有限,電容保存的電荷持續輸出給MOS管的G端導致電荷量下降,電容電壓也會跟著下降,最終電荷釋放殆盡,MOS就會斷開,自舉就失效了。
    • 所以接下來PWM為0就要給電容充電;PWM由1變為0,Q1斷開,Q2 BE沒有了電流路徑,Q2斷開 ,自舉電容的放電路徑被切斷,但是這時MOS的G端還保存了一定量的電荷,也就是12V,12V會讓Q3導通,Q333導通後端,G端的電荷,也就是12V,12V會讓Q3導通,Q3了後端,G端的電導率。由於馬達是感性負載,需要續流,剛才上橋導通電流由Q1流向Q4,上橋斷開後因為馬達的續流作用,電流會保持之前的不變,此時下橋的體二極管導通,為馬達提供續流路徑,由於體二極管的導通,導致自舉電容的右端電壓為-0.7V,此時14VV電源電源。
  • (4)自舉升壓電路晶片的使用
    • 自舉升壓整合晶片也叫半橋驅動或閘極驅動,以EG3013為例,耐壓高達100V(即HO輸出電壓)。內建死區控制電路(即使HIN和LIN同時有效,晶片也可以防止HO和LO同時輸出高電位)
    • 下圖為例一個晶片驅動一個半橋,驅動H橋需要兩個晶片,驅動三相全橋需要三個晶片
    • HIN輸入的必須是PWM電波(佔空比小於96%),PWM波高電位期間,HO輸出電壓高達VCC+VIN,此時上橋導通。在PWM低電位期間,HO輸出0V,此時上橋關閉。 LIN只需要接普通的IO口即可,當LIN為0V時,LO輸出電壓就為15V,此時下橋導通,LIN為3.3V時,LO輸出為0V,下橋關閉。 D1和D2用來加速MOS管關斷。電容C2為自舉電容,耐壓比VCC15V大一點即可,容值要夠大才能夠維持HO輸出高電位。 VCC比MOS管G端高1-2V即可
    • 當開關頻率夠高時,就需要外接一個快恢復二極體
  • (5)電路原理圖
    • 以下為只控制馬達開關的電路
    • 直流馬達在運轉時,電刷上會有火花,這些火花會對外在釋放電磁波。為了消除火花,消除電磁波對其他電路的影響,可以在馬達兩端並聯一個電容,來吸收換向器換相時產生的火花。
    • 以下為用圖騰柱電路(推挽電路)搭建的使用PWM波控制馬達轉速的電路(不能控制正反轉)
    • 電阻R14是為了讓Cgs的電容可以釋放到0V,確保關閉了MOS管
    • 以下為全橋控制電路圖,利用的HT7K1201或IRS2104晶片。
    • 以下為使用L298N搭建的電路,L298N晶片集成了MOS管,不需要再設置分立元件,且其內部集成了兩個H橋,可以同時控制兩個電機(適用於要求不高,電流較小的場合,額定功率25W,額定工作電壓在5V-35V,額定電流2A,最大3A)
    • 二極體D1~D8均為續流作用。由於使用PWM控制,開關頻率比較高,所以使用蕭特基二極體來進行續流
    • 選擇馬達驅動時,電壓夠用就可以,電流越大越好。如果只需要馬達單向旋轉,使用MOS管模組更好,MOS管模組可以跑的電流大,便宜。

2,電磁直流馬達(有刷)

  • 電磁直流馬達和用磁直流馬達都屬於比較傳統的直流馬達。電磁直流馬達有很多種,這裡不具體介紹
  • 先介紹勵磁繞組的概念:勵磁繞組是指馬達中通入電流後能夠產生磁場的繞組,也稱為磁場繞組或激磁繞組。在發電機中,它產生的磁場與電樞繞組相互作用,使電樞繞組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動勢,從而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電動機中,它產生的磁場與電樞電流相互作用產生電磁轉矩,驅動馬達的轉子旋轉,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
    • 他勵直流馬達: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分別由兩個獨立的直流電源供電。其特點是勵磁電流不受電樞電流影響,透過調節勵磁電流和電樞電壓,可以方便地實現馬達的調速和控制,常用於對調速性能要求較高的場合,如工具機、電梯等。
    • 並勵直流馬達: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並聯,由同一電源供電。這種馬達的勵磁電流較小,具有較好的自勵特性,轉速基本上保持恆定,但調速範圍相對較窄,常用於對轉速穩定性要求較高的設備,如紡織機械等。
    • 串勵直流馬達: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串聯,其特徵是起動轉矩大,過載能力強,但轉速隨負載變化較大,機械特性較軟,常用於需要較大起動轉矩的場合,如電動車輛、起重機等。
    • 複勵直流馬達:馬達中既有並勵繞組又有串勵繞組,結合了並勵和串勵馬達的特點,根據並勵和串勵繞組的匝數比例不同,可分為積復勵和差復勵兩種。積復勵馬達具有較好的起動性能和調速性能,常用於對起動和調速要求較高的場合,如電力機車等​​。

3,單相無刷直流電機

  • 以下介紹的是外轉子的單相無刷電機,還有內轉子的單相無刷電機,原理都是一樣的。
  • 下圖是一個可以圍繞中心旋轉的轉子,在它的上下兩端內嵌了N極的磁鐵
  • 如果此時在轉子中間放兩塊N極磁鐵,由於同性相斥,外面的轉子就會發生順時針旋轉,等它轉過90度後,如右圖
  • 我們再更換為兩塊S極的磁鐵,會促使外面的轉子繼續旋轉,接下來只需要每旋轉90度更換一次極性它就能一直旋轉了
  • 將要不斷更換的磁鐵換成線圈,用電控制磁鐵的極性。上下線圈的線是連著的,但是通電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讓電流從a流入b,兩個線圈朝外的極性都是N極,如下圖
  • 這樣就可以透過改變電流方向來控制轉子的轉動了
  • 一個真正的無刷電機,一般由四個線圈和四塊磁鐵構成,四個線圈是一根線繞下來的,本質上就是一個線圈,所以這種類型電機叫做單相無刷電機
  • 當電流從a流入b時,線圈電流流向及磁性如下。對於最上面的N磁鐵,它不僅受1號線圈的排斥還受2號線圈的吸引,相比之前受力增加了一倍轉的也會更快。需要不停改變電流方向才能改變線圈磁性,轉子才能不停的轉動。為了頻繁地改變電流方向,設計了一種H橋電路,原理與直流馬達驅動一樣,但是切換電流方向的時候只改變了線圈的極性而沒有改變馬達正反轉。透過PWM波可以改變轉速
  • 為了得知轉子的位置以控制定子繞組的通電順序和時間,在無刷馬達領域一般用開關霍爾元件來辨識。當磁鐵N極靠近時霍爾元件輸出高電平,S極靠近時輸出低電平
  • 有了霍爾元件,晶片就可以根據它輸出的高低電平來控制馬達了
  • 例如一開始它辨識到的是N極,那就一直輸出高電位。當轉子轉過90度後,偵測到的是S極,輸出低電位。晶片收集到這個低電平之後會立刻改變控制策略,也就是轉子每轉90度,霍爾訊號輸出改變一次
  • 如果轉子轉到N和S極臨界位置,那此時霍爾應該輸出高電位還是低電位?真實情況如下圖,輸出紊亂,所以只靠一個霍爾訊號是不行的
  • 只需要再加一個霍爾元件,如下圖,即使第一個輸出紊亂,第二個也能輸出正確的磁極資訊
  • 通常將霍爾元件安裝在定子上,靠近轉子的位置。一般會均勻分佈在定子圓週上,與定子繞組保持一定的相對位置關係。例如常見的是三個霍爾元件間隔120° 電角度放置,這能為馬達控制提供更準確的轉子位置資訊。

4,三相無刷直流電機

  • 三相無刷馬達也分為內轉子和外轉子的,內轉子轉速更快,外轉子扭力更大,這也是外轉子被廣泛應用的原因
  • 實際應用中,最多的是三相無刷直流電機,由於它的三個線圈彼此獨立可以單獨控制,所以叫做三相無刷直流電機
  • 例如一開始先讓U相線圈產生S極磁性,這樣他就會排斥轉子S極,吸引N極,促使轉子順時針旋轉,等轉子轉過120度後,再給V相通電。等轉子轉過240度後,再給W通電。這樣就完成了一週的旋轉
  • 但是這樣通電,線圈利用率很低,因為同一時間只有一組線圈在運作。將每兩個線圈都連起來,也就是常說的星型連接,這樣就可以同時控制兩個線圈了
  • 最開始先讓電流從U相進入,V相流出。此時U相為N極,V相則為S極,這樣就能給轉子提供雙倍的力。當轉過60度後再給UW線圈通電。以此類推,每轉過60度更換一次通電方式
  • 三相無刷電動機控制上需要6個MOS管如下
  • 通常一個三相無刷馬達有三根導線,三根線連著電子調速器(電調),電調通常連接著PWM調速器(也可以連接晶片主控來輸出給電調PWM訊號) ,電調根據PWM調速器發送的脈寬調變訊號來調節電動機轉速。電調的電路板上共有6個MOS管
  • 為了增加馬達力矩,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四個磁極,六個線圈的無刷馬達。每一組相對線圈都是串聯的,本質上只有三個線圈,為三相無刷馬達。
  • 以下為常用的三相無刷馬達實體圖。馬達旋轉時整個馬達外殼的上半部也會跟著旋轉,因此稱為轉子
  • 轉子和定子的外殼上都有些孔洞,用來疏散線圈產生的熱量(如果積聚熱量過多,線圈的絕緣漆就會融化,從而造成短路毀壞電動機)
  • 將轉子和定子分離,並觀察定子。這個定子的鐵芯有12個線槽,定子鐵芯由一層層的矽鋼片疊加而成(如下右圖一層一層的結構),每一片之間相互絕緣,這是為了降低鐵芯內部的渦流損耗。
  • 鐵芯上繞了12個線圈,他們被分成了3組,稱為繞組。三個繞組連接不同相位的電流,電調連接這三個繞組引出的導線給它們供電
  • 這個馬達採用的是三角形接法,而不是星型連接。鄰近線圈繞製方向相反,一個順時針一個逆時針。這是無刷馬達最常用的繞法-三角形接法,簡稱「角接」。
  • 轉子則是由多個高強度磁體固定在內壁上,且依相反的極性依序固定在內壁上。共14塊永久磁鐵,搭配定子12個線圈,二者數量上的差異可防止定子和轉子對齊。
  • 電子調速器需要知道轉子相對於定子的位置,一般使用霍爾感測器來偵測轉子磁鐵極性的變化,控制器根據磁極變化的規律就能知道轉子的相對位置
  • 採用霍爾感測器的無刷馬達有時會不穩定,容易受到環境影響。
  • 可以採用反電動勢的方法來感知轉子位置。我們知道當電流通過線圈時,線圈就會產生一個磁場,從而對其他磁場產生作用,反之,如果我們在線圈旁邊移動磁鐵,這個線圈兩端就會產生電壓。電調並沒有讓所有線圈都同時導通,當轉子磁鐵經過沒有導通的線圈時,就會給這個線圈感應出電壓,然後被控制器檢測到,這樣就會形成一個特殊的規律從而確定轉子的位置
  • 當轉子轉動時會在線圈上產生反電動勢,將線圈上的電流引入到電阻上,透過串聯分壓,然後再用單片機ADC功能檢測電壓為多少,由此推算出轉子的角度,需要透過複雜的FOC控制來實現對馬達的精確控制
  • 成本上單相無刷馬達更低。性能上三相無刷馬達更強。同等體積下,三相無刷馬達具有更高的功率

補充:星型連接和三角形連接區別

  • 結構特點
    • 星型連接:將三相繞組的一端連接在一起形成中性點,另一端作為引線,形狀類似字母「Y」。
    • 三角形連接:把三相繞組依序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封閉的三角形,從三個連接點引出三條線。
  • 電壓關係
    • 星型連接:每相繞組承受的電壓是相電壓,線電壓是相電壓的√3 倍。以線電壓為380V 的電源為例,相電壓則為220V。
    • 三角形連接:每相繞組承受的電壓等於線電壓。同樣對於線電壓為380V 的電源,相繞組承受的電壓也是380V。
  • 電流關係
    • 星型連接:線電流等於相電流。因為在星型連接中,線電流直接流過相繞組。
    • 三角形連接:線電流是相位電流的√3 倍。這是由於繞組首尾相連的結構,線電流是兩個相電流的向量和。
  • 功率特性
    • 星型連接:在相同的線電壓下,由於相電壓較低,相電流也相對較小,因此馬達輸出的功率相對較小。
    • 三角形連接:相繞組承受的電壓較高,相電流較大,馬達輸出的功率也較大。所以在需要較大功率輸出時,常會採用三角形連接。
  • 啟動效能
    • 星型連接:啟動電流相對較小,對電網的衝擊也較小,但啟動轉矩也相對較小。適用於輕載啟動的場合。
    • 三角形連接:啟動電流較大,能產生較大的啟動轉矩,適合重載啟動的情況,但過大的啟動電流可能會對電網造成一定的衝擊。
  • 應用場景
    • 星型連接:常用於對啟動電流要求嚴格、負載較輕且變化不大的場合,如小型風扇、水泵等。
    • 三角形連接:適用於需要較大功率輸出、負載較重的設備,如工業中的大型壓縮機、工具機等。

補充:伺服電機

  • 伺服馬達是比較廣泛的概念,只要是馬達的工作是基於閉環控制原理。整個伺服系統由控制器、功率驅動裝置、回授裝置和伺服馬達本體組成,具體解釋如下,都可以稱為伺服馬達。交流電機,直流電機只要具備了閉環控制都可以成為伺服電機
    • 控制器發出控制指令,指定馬達的轉速、位置或轉矩等目標值。
    • 功率驅動裝置將控制器輸出的弱電訊號放大,為伺服馬達提供足夠的電能,驅動馬達運轉。
    • 回饋裝置(如編碼器)即時監控伺服馬達的實際運作狀態(如轉速、位置等),並將這些資訊回饋給控制器。
    • 控制器將回饋值與目標值進行比較,計算出偏差,然後根據一定的控制演算法調整控制訊號,不斷減少偏差,使伺服馬達準確地達到並保持在目標狀態。
  • 上述所說的三相無刷直流馬達為例,當三相無刷直流馬達配備了合適的回授裝置(如編碼器)、控制器和對應的控制演算法,構成一個閉迴路控制系統,能夠實現精確的速度、位置和轉矩控制時,它就可以作為伺服馬達使用。如果三相無刷直流電機只是簡單地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驅動,沒有反饋裝置來即時監控電機的運行狀態,也沒有閉環控制來精確調整電機的輸出,那麼它就只是一個普通的驅動電機,而不能稱為伺服電機。所以一個電機是否為伺服電機,取決於他是否有閉環控制。

舵機

  • 舵機就是一種伺服電機,可以透過回饋實現精確控制。
  • 通常舵機只會旋轉180度,裡面通常有一個銷釘,如下圖,以物理方式阻止馬達進一步旋轉,稱為閉環類型。有一些舵機不會有銷釘,能夠旋轉360度,稱為開環類型。閉環提供最佳控制,並且更常用
  • 在舵機側面通常會看到如下數值,代表馬達的扭矩,或者說是舵機可以施加到桿上的力。通常以kg cm oz in為單位
  • 例如伺服馬達的額定重量為25kg,指的是距離軸1cm處可支撐25公斤,距離軸2cm處可支撐12.5公斤,3cm可支撐6.25公斤
  • 舵機的尺寸隨著更大的扭矩而增加,因為它需要更大的齒輪和更大的電動機
  • 輸入連接驅動齒輪的直流馬達。上面的齒輪被稱為複合齒輪系,這樣排列確保緊湊的設計,並將直流馬達的轉動轉換為低速但高扭矩的輸出。
  • 直流馬達連接到內部的電路板,用來控制馬達的旋轉和旋轉方向。透過晶片給舵機中的電路板提供PWM訊號來驅動它旋轉,脈衝寬度決定旋轉的角度。
  • 電路板也連接了一個電位器,它連接到舵機的輸出齒輪 。這是一個可變電阻,當最後一個齒輪旋轉時會旋轉電位器從而改變電阻,電路板讀到該電阻以獲得輸出的位置
  • 具體驅動過程如下。 PWM訊號進入伺服電路板並轉換為電壓,透過比較器然後到馬達驅動器(控制直流馬達旋轉,內部使用H橋電路控制方向),直流馬達旋轉帶動齒輪旋轉從而帶動電位器旋轉,比較器比較電位器電壓和控制器電壓,如果有差異馬達就會轉動,直到差值接近0

三相無刷直流電機

  • 利用無刷馬達的FOC控制演算法可以精確控制無刷馬達要轉的位置角度和轉速
  • FOC硬體部分如下圖所示閉環的系統。控制器接收來自感測器的電流和角度訊號然後再和我們發出的指令放在一起計算出當前馬達應達到的轉速,位置和扭矩,並將它們轉換為對應的電信號控制馬達按照我們的要求轉動。核心就是FOC演算法
  • 在上面介紹三相無刷馬達時我們已經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 。以下以內轉子無刷馬達做簡單介紹。當我們以以下左圖方式通電時,兩個通電線圈產生的合磁場會如下圖白色箭頭所示,磁鐵就會被吸引到箭頭方向。當感測器偵測到磁鐵和磁場位置重疊時,控制器就打開另一個MOS管,如下右圖,磁鐵繼續轉動。
  • 但在這種控制模式下,任意時刻都只有兩個線圈通電,這樣的效率低,扭力小。如果將第三個線圈也通電,如下圖所示方式,就會形成一個更大的合磁場,產生更大的扭矩,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三相都同時通電,反電動勢法來獲取轉子位置的方法通常不能正常使用了,需要採用其他方法來獲取轉子位置,如霍爾感測器法、編碼器法等。
  • MOS管不同的開關組合就可以合成6個方向不同的磁場 (六步換相)(對於同一時間只有兩組線圈通電的低扭矩方式,也是六步換相合成6個方向不同的磁場)。
  • 實現更精準的馬達控制:
    • 產生任意方向的磁場:剛才我們用MOS管的6中不同開關狀態合成了六個方向不同的磁場。當我們給V1方式通電0.5ms,給V2方式通電0.5ms,那磁鐵就會在V1和V2方向來回擺動。只要磁場切換的夠快,超過磁場反應時間,磁鐵就會停在V1​​和V2中間不動了,這樣就等效於我們合成了一個新的磁場。調整V1和V2在一個時間週期佔據的時間比例,我們就可以在V1到V2這個區間內合成出任意方向的磁場了,如下圖三。利用同樣的方法就可以合成360度任意方向的磁場
  • 控制磁場強度:當只有上面的三個MOS管或下面的三個MOS管打開時,線圈是沒有電流的,也就是沒有磁場,這可以看作狀態V7(磁場為0的狀態),在一個時間週期內插入磁場為0的狀態,調節它的時間佔比就可以任意控制磁場強度了
    • 接下來就用這個方向和強度都可控的磁場來控制磁鐵轉動了。一般你想到的是讓磁鐵轉到哪裡就產生什麼方向的磁場,但其實不是如此。首先我們要透過感測器來偵測目前磁鐵的位置,然後產生於一個永遠垂直於這個磁鐵方向的磁場,如下,這個磁場會吸引磁鐵靠近它,只要磁鐵轉動一點點,磁場也要跟著它轉動一點點,永遠讓它們保持垂直,這是因為這樣產生的作用力最大。
    • 有了上述思想之後,我們唯一能夠調節的參數就是磁場強度了,透過控制磁場強度,我們就可以任意的控制無刷馬達的位置,轉速及扭矩了。例如想讓它轉的快一點磁場強度就強一點,想讓它突然停下來就施加一個值為負的磁場,等磁鐵停下來就使磁場值為0.
    • 以上就是FOC演算法的基礎。以下為完整的FOC閉環控制結構。

二,交流電機

  • 在高中時接觸過交流電機的實驗,如下圖。中間的馬蹄形磁鐵轉動時帶動中間的鋁框會隨之轉動。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製造出交流電機,將馬蹄形磁鐵換為線圈,利用線圈通電方向來產生旋轉磁場,帶動鋁框旋轉
  • 交流電動機分為同步電動機和非同步電動機兩大類。

同步電動機

  • 同步電動馬達的轉速與電源頻率保持嚴格同步,即轉子的轉速和定子旋轉磁場的轉速完全相同,例如在50Hz的電源下,一對磁極的同步馬達轉速固定為3000轉/分鐘。所以只要負載在馬達能力範圍內,無論負載如何,同步電動機都以恆定速度轉動,主要用於高精度應用
  • 它的工作原理是:定子繞組通入交流電產生旋轉磁場(定子繞組由三相交流電源激勵),轉子磁場被定子旋轉磁場吸引,以相同的速度旋(轉子由直流電激勵,使其像永磁體一樣運轉,或者轉子本身也可以是永久磁鐵)。
  • 下圖為內轉子同步電機
  • 同步電動機的定子由三相電控制產生旋轉磁場 。假設轉子的初始旋轉方向和定子旋轉磁場方向相同,在旋轉時,磁場和轉子的兩級會彼此吸引並將彼此錨定,如下圖。這樣轉子就會以和磁場相同的速度旋轉。可以透過控制電頻率來精確控制同步馬達的速度。
  • 但是如果轉子沒有初始旋轉情況就會不同。一開始轉子的N極被旋轉磁場的S極吸引,並回朝同一方向移動,但是因為轉子的慣性,這個初始速度會很低,旋​​轉磁場的N極會超過轉子的N極並且產生排斥使轉子停止,所以轉子將無法啟動。
  • 自身沒有啟動轉矩,無法實現自啟動,通常需要藉助輔助設備(如非同步啟動法、變頻啟動法)來啟動。
  • 啟動轉矩是指馬達在接通電源開始啟動瞬間所產生的轉矩,也就是馬達在靜止狀態下,為了克服負載的慣性、摩擦力等阻力開始轉動時所需要的轉矩。它的單位通常是牛・米(N・m)。啟動轉矩是馬達能夠從靜止狀態開始轉動的關鍵因素。如果啟動轉矩夠大,馬達就能迅速克服負載的阻力,順利啟動並加速到正常運轉速度。啟動轉矩越大,馬達克服負載阻力的能力越強,啟動過程就越短,能夠更快達到穩定運轉狀態。反之,如果啟動轉矩過小,馬達啟動就會緩慢,甚至可能無法啟動,長時間處於啟動狀態還可能導致馬達過熱損壞。
  • 為了實現自啟動,在轉子的外安裝了鼠籠式佈置,如下。啟動時,不會給轉子通電,因此旋轉磁場會在鼠籠上感應出電流,從而使轉子開始旋轉(與下面要講的感應電機類似),轉子達到最高轉速時,轉子磁場線圈通電,轉子錨定在旋轉磁場的每個磁極上以同步速度旋轉,當轉子以同步速度旋轉時,鼠籠旋轉時,這意味著磁力旋轉時,這意味著。

異步電動機(感應電動機)

  • 異步電動馬達轉子轉速低於定子旋轉磁場轉速,兩者轉速不同步。
  • 工作原理:基於感應現象。定子繞組產生旋轉磁場,轉子因感應電流產生電磁轉矩而旋轉,其轉速會隨著負載變化而改變。
  • 大部分異步馬達有一定的啟動轉矩,能夠自啟動
  • 異步電動機也有一個定子和一個轉子組成。定子由幾個使用交流電的線圈組成,轉子可以是一個金屬圓柱體,也可以是一個短路線圈,短路線圈不需要從外部電源獲得電流,只需要作為一個可以被磁化的導體。
  • 非同步馬達的工作原理分為四個部分
    • 1. 定子線圈中的交流電不在同一個相位流動(即交替接通,如上圖),產生圍繞線圈的旋轉磁場
    • 2. 旋轉磁場使轉子產生電流
    • 3. 產生的電流形成另一個圍繞轉子的磁場
    • 4. 兩個磁場相互作用,轉子試圖與外部磁場保持一致。
  • 非同步電動機的操作比同步電動機簡單,因為即使增加負荷,非同步電動機也不會停止運作

1,線性感應電動機和直線同步電動機

  • 上述所說的同步電動機和非同步電動機都有線性版,稱為線性感應電動機和直線同步電動機。這些電動機的操作不會產生旋轉運動而是直線運動,它們的工作原理和旋轉的電動馬達相同,除了轉子和定子都沿著直線運動。而且活動部件通常是包含線圈的組件,而不是磁性部件或可磁化的部件。在線上性感性電動馬達中,多相交流電驅動一排可移動的線圈,產生運動磁場,產生的磁場驅動電動馬達的活動部件。在直線同步電動機中,鋼軌必須包含一排磁鐵,流經活動部件中線圈的交流電必須根據運動方向做出改變,使它以正確的相位到達下一個磁鐵,這必須需要感測器和控制電路。這裡不做詳細介紹

2,步進電動機

  • 步進電動機對於需要知道精確角度來使得電動機依照特定的電流量來旋轉設備十分有用
  • 步進電動機的轉子由永久磁鐵組成,而定子由電磁體(通電的線圈)組成,定子的電磁體由控制電路根據需要的角度單獨供電。轉子中安裝的永久磁鐵和定子中安裝的電磁體越多,電動機能步進旋轉的角度就越小,所以電動機能在預定的方向上更精確地旋轉。
  • 如果轉子中的磁鐵和定子中電磁體的鐵芯都能做成有堆齒的,那麼電動機的編碼分辨率也就更高,精確改變線圈的控制電流也能進一步提高分辨率
  • 以下是兩款比較具代表性的步進馬達。左側為兩相的42步進電機,右側為四相的288YJ-48步進電機。這兩款馬達都是永久磁鐵轉子和線圈定子組成的無刷電機
  • 先來看一下簡化模型。用兩根導線纏繞鐵芯組成馬達定子,如下圖。
  • 當電流從A1流向A2時,產生左端為S右端為N的磁場,電流反向時磁場隨之反向。導線B同理
  • 現在加入一個永久磁鐵,先通以A2到A1的電流
  • 轉子在磁場吸引下轉動90度並保持在此
  • 然後斷開A1到A2的電流,再通B1到B2的電流,轉子再次轉過90度,並保持在此
  • 之後通以A1到A2的電流,B2到B1的電流。這樣就實現了對轉子旋轉90度的控制
  • 現在保持B2到B1電流的同時,通以A2到A1的電流。此時轉子同時受兩組磁場的作用,並旋轉45度。與先前的單一導線通電結合,我們就實現了對轉子單次旋轉45度的控制
  • 透過改變對電訊號的執行順序和時長,就能改變轉子的轉動方向和轉速。這就是一個最基礎的雙向步進馬達。每發送一個電訊號,轉子轉動45度,45度就是這台步進馬達的步進角。要實現更驚喜的控制就要增加繞組
  • 現在我們將繞組增大一倍,依然是兩根導線繞成,產生的磁場兩兩相對,將轉子磁極也增加一倍。仍按剛才的順序發送電訊號
  • B1→B2 A1→A2
  • A1→A2
  • A1→A2 B2→B1
  • 現在這台步進馬達的步進角就變成了22.5度
  • 如果想要得到更小的步進角理論上只需要成倍的增加線圈繞組即可,但實際上並不需要。要得到更小的步進角,更精確的控制。 42步進馬達和288YJ-48步進馬達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方式

42步進電機

  • 42步進馬達的轉子是一塊外圈為單一磁極的永久磁鐵。假定為N級,這塊磁極有50個齒
  • 再設計一個與其對應的50齒內齒輪
  • 將50齒內齒輪去掉兩個齒,將剩下的48齒分成8份等距間隔,這個間隔為1.8度。此時1號齒與5號齒與轉子齒兩兩相對,2號4號6號8號的齒與轉子相差1.8度,3號7號與轉子相差3.6度,如下圖
  • 現在用這些齒來代替原本定子鐵芯的圓弧形狀,就得到了下圖改進後的步進電機,步進角為1.8度
  • 現在我們依照A1→A2 B2→B1 A2→A1 B1→B2的順序通電,分別得到下圖所示的各階段圖。
  • 此時每發送一個電訊號轉子轉動1.8度來對齊繞組鐵芯的齒(因為之前說過有幾號齒是和轉子的齒相差1.8度的),以下為對齊狀態
  • 為了讓轉子獲得更大的扭力和轉動穩定性,可以再增加一塊外圈為S極的永磁體,兩塊永磁體齒相差3.6度,剛好齒牙交錯,通電時,S極吸引前面的永磁體,N極吸引後面的永磁體。

288YJ-48步進電機

  • 288YJ-48步進馬達就相當於內部有一個32個繞組的定子,但實際上只有兩組線圈
  • 我們先看一組線圈
  • 線圈被兩個有八隻爪的導磁片夾住
  • 這組線圈有A1和A2兩根組成,且共用一個電源正極。
  • 當線圈A1導通時,產生正向磁場,如下圖。
  • 後導磁片的八隻爪聚集磁感線,表現為N極
  • 前導磁片的八隻爪表現為S極
  • 當線圈A2導通時產生反向磁場前後導磁片磁極也隨之改變
  • 另一組線圈也是如此,當兩組線圈疊加時,4個線圈共用一個電源正極
  • 同時,四片導磁片的磁爪相互交錯,相差11.25度,相當於用兩組線圈就建構了32個繞組的定子
  • 搭配一隻八對N/S極的永久磁鐵轉子,就得到了一個步進角為5.625度的步進電機
  • 再加上一組1:64的減速齒輪,所以最終這個步進馬達的步進角為5.625/64,約等於0.0879度
  • 我麼可以透過改變發送電訊號的順序,數量長時間來改變步進馬達的運轉方向,角度及速度。

3,單相鼠籠異步電機

  • 這種電動機結構簡單,製作方便,運作可靠,維護方便且價格便宜
  • 單相是指只需要連接一條正極線即可,通常連家庭用電的220V交流電
  • 鼠籠就是轉子的結構像鼠籠一樣,其中間的鋁條傾斜放置
  • 單相鼠籠異步馬達主要由定子和轉子兩部分組成:
    • 定子:定子上有主繞組(運行繞組,如下圖一對黃色線圈)和副繞組(啟動繞組,如下圖一對紅色線圈),這兩個繞組在空間上通常相差一定的角度放置(一般為90° 電角度)。主繞組直接連接單相交流電源,副繞組則以電容或其他方式與電源相連,其作用是在啟動時產生輔助的磁場。
    • 轉子:轉子採用鼠籠結構,它由許多導條和短路環組成,導條均勻地分佈在轉子鐵芯的槽內,兩端用短路環連接起來,形似鼠籠。
  • 工作原理
    • 交變磁場的產生:當單相交流電源連接到主繞組時,主繞組中會流過交變電流,該電流會在馬達內部產生一個以正弦規律變化的脈動磁場。這個脈動磁場可以分解為兩個大小相等、轉速相同但旋轉方向相反的旋轉磁場。
    • 轉子感應電流的產生:由於這兩個旋轉磁場與靜止的轉子之間存在相對運動,根據電磁感應原理,轉子導條會切割磁力線,從而在導條中產生感應電動勢和感應電流。
    • 電磁轉矩的產生:轉子導條中的感應電流與旋轉磁場相互作用,會產生電磁力,這些電磁力對轉子軸心形成電磁轉矩。由於兩個旋轉磁場方向相反,它們產生的電磁轉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成轉矩為零,所以馬達在靜止狀態下沒有啟動轉矩,無法自行啟動。
  • 啟動方式
    • 為了使單相鼠籠非同步馬達能夠自行啟動,通常需要採取一些特殊的啟動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 電容啟動:在副繞組中串聯一個電容器,然後與主繞組並聯接入電源。電容器會使副繞組中的電流相位超前主繞組電流一定角度(接近90°),這樣主、副繞組就會產生一個近似圓形的旋轉磁場,從而使馬達產生啟動轉矩,馬達開始轉動。當馬達轉速達到一定值(一般為同步轉速的70% - 80%)時,透過離心開關或其他裝置將副繞組和電容器從電路中切除,馬達僅由主繞組繼續運轉。
      • 電阻啟動:副繞組的電阻比主繞組大,透過合理設計副繞組的電阻和匝數,使副繞組中的電流相位與主繞組電流有一定的相位差,產生啟動轉矩。這種啟動方式結構簡單,但啟動性能相對較差,啟動轉矩較小,一般適用於輕載啟動的場合。

4,三相鼠籠異步電機

  • 三相電原理-CSDN博客
  • 先查看三相電原理。因為三相鼠籠異步馬達使用的就是三相電源!
  • 它是一種異步馬達。定子由銅線在內槽內纏繞形成的線圈(其表面塗有一層特殊的絕緣搪瓷)組成,如下圖
  • 與單相鼠籠異步馬達不同的是三相鼠籠異步馬達的定子由三組獨立的線圈組成(如下圖,紅黃藍各為一組),每組線圈末端連接到上方接線盒的端子上,如下圖
  • 當連接電源時定子就會產生旋轉電磁場,轉子與軸相連。鼠籠裝備有多層擠壓鋼片,這些金屬板有助於將磁場集中到磁棒上
  • 接下來看為什麼鼠籠會轉動。當一組線圈時,如下圖,中間的轉子Rotor會受到安培力作用而轉動
  • 但是,轉子不會一直旋轉,而是旋轉至與定子線圈對齊 ,然後會因為感應電流和線圈相反的關係卡在此處
  • 為了克服這一種現象,可以在定子中再引入一組線圈(連接到另一相)。而這兩相線圈通電時間會錯開,當轉子轉到上述情況時,第一相通電減弱,第二相通電增強,以此使轉子繼續轉動
  • 在感應電動機內部,分佈有用來產生旋轉電磁場的三個獨立線圈,交流電通過每個線圈時,線圈會產生一個電磁場,隨著電磁改變方向(交流電,每個線圈電磁都會呈現正弦式變化),電磁場的強度和極性也會改變,如果我們將每個線圈連接到不同相位,那麼每個線圈的電磁動作改變方向的時間就會改變。為了分配磁場,我們將線圈旋轉120度後組成定子,如下圖所示
  • 線圈間的磁場強度和極性各不相同,將他們結合起來,就可以產生下圖所示旋轉磁場的效果。
  • 由於電磁感應,鼠籠會產生感應電流,鼠籠的棒在其端處產生短路,並產生多個迴路線圈,如下圖。轉子棒的磁場與定子的磁場相互作用,當磁場旋轉時轉子也沿著與磁場相同的方向旋轉
  • 為了將磁場分佈在多個磁棒上並防止電動馬達內磁場齊平和堵塞,經常將轉子上的磁棒歪斜。
  • 電動馬達的頂端或側面會有一個接線盒,接線盒裡有六個電端子,每個中端都有對應的字母和數字,例如U1 V1 W1 和U2 W2 V2,我們可以把一相線圈接到兩個U端子,二相線圈連接到兩個V端子,三相線圈連接到兩個W端子(注意電端子以不同接線配置被設計到了另一端接線配置)
  • 將三相電源連接到各自的終端。為了讓電動機工作有兩種接線方式
  • 第一種接線方式是連接U1 W2 ,V1 U2, W1 V2。當我們向各相提供交流電流時,電流將從一相流向另一相,因為交流電方向會隨時間不斷反轉,這就是在接線盒中有不同排列端子的原因,當電子在不同時間反轉時,電流也會在不同相之間流動
  • 另一種接線方式是呈現星形或Y形接線配置,這種接線是只在將W2 U2 V2連接

study/motor-paper/20250502-01/index.txt · Last modified: 2025/05/02 14:46 by jethro